2025-11-06

從重慶看到中國國際化之路

筆者早前與香港專資會到重慶訪問5天,除拜會當地政府官員外,還參觀著名企業、景點及品嚐美食等,重慶曾為抗戰時期首都,地理位置優越和物資豐裕,2025年上半年重慶GDP同比增長5%,並超越廣州及全國排名第4,各項產業發展遍及全國,未來發展潛力驚人,重慶魅力非凡原因如下 :

地理與戰略位置優勢

重慶為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亦為長江上游經濟與航運中心,其地形屬多山少平原,傳統上被視為「地勢不便」。隨著基建網絡迅速完善,過去10年致力投資高鐵、高速公路與長江航運等,如今不僅為西部交通樞紐,更透過「渝新歐」中歐班列直達波蘭羅茲,成為中國內陸與歐洲陸路貿易主要通道。它連接西南地區、貫通中部、輻射華東,乃中國「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戰略的交匯點,成為產業聚集條件之一,也象徵中國從「東向開放」轉向「陸上向西」戰略重構。

內捲中突圍與示範作用

當前中國「內捲」現象明顯,包括各省市爭相引資、搶產業、拼人口等,重慶並非只依靠補貼吸引企業,更以整體城市策略促進協同發展,其做法值得參考 :

  1. 「製造業高端化」與「服務業現代化」並行 : 重慶沒有盲目追求房地產或短期GDP,卻集中在智能製造、汽車電子、軟件與大數據產業等建立生態鏈 ;
  2. 「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塑造城市品牌 : 結合文化與旅遊提升生活吸引力,此策略有助穩定就業、吸引青年回流及減少人口流出壓力等。

與其他二線城市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相比,重慶透過多元結構展示「有序競爭」典範,這「內捲中的出路」依靠提升質量,並非只比較規模。

工業升級與科技優勢

重慶向為中國汽車製造重鎮,並擁有長安、上汽、理想等汽車廠房,以及龐大零部件供應鏈,近年大幅投資於智能網聯汽車、電池與電子控制系統等領域亦頗為重要。

重慶兩江新區與西永微電子園已聚集多家晶片、軟件與雲計算企業,形成「西部數字經濟高地」。此外,重慶與成都共同構成「成渝經濟圈」,兩地分工合作,重慶重製造、成都重研發,互補性明顯。

在政策上,重慶為國家「智慧城市」與「工業互聯網」試點,政府投入與民營創新相互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尤其於人工智能(AI)、大數據、智慧交通等領域,相關技術應用落地速度大幅超越其他中西部城市。

交通樞紐帶動國際化

重慶交通體系明顯展現國際化步履,包括 :

  1. 除中歐班列外,重慶擁有長江上游最大的港口 - 果園港,並與上海港實現無縫轉運,打通「水陸雙通道」 ;
  2. 航空方面,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已開通直飛歐洲、中東與東南亞等多條航線。

此立體化網絡促使重慶內陸「不靠海而出海」,成功破解傳統內陸城市難以融入全球供應鏈的瓶頸,對其他中國城市及香港而言,重慶經驗在於 : 「不必依靠地理臨海,卻透過制度與基建開放,創造新出海口」。

值得香港借鏡之處

香港長期以國際金融中心與航運聞名,但面對中國擴張內需與科技轉型時,必須重新定位角色,宜參考下列啟示 :

  1. 以產業鏈整合帶動開放 : 香港可借鑑重慶「製造 + 創新 + 通道」一體化思維,發展科技應用及創新金融 ;
  2. 內外市場互補 : 重慶通過「內陸開放高地」連接全球供應鏈,香港亦可透過粵港澳大灣區深化與內地工業鏈協作 ;
  3. 城市形象再造 : 重慶以文化與科技並重重塑品牌,香港亦應於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中找到新平衡。

若香港從金融延伸至實體產業與科技應用,勢將有助強化「中國 + 國際」雙向平台的核心優勢,並與重慶產業、實力互相推動,為中國式現代化及區域協同發展開創新篇章。

重慶發展模式展現中國經濟結構再平衡 – 從東向西、從出口導向轉為內需與創新驅動,其汽車、電子與數據產業鏈等成熟,基建與交通完善,為長線資金提供穩定回報潛力 ; 本港特首最近率團訪問重慶,推動「金融 + 創科」平台對接,標誌兩地在資金與產業鏈層面互補逐漸深化,各位宜留意相關的投資機遇。

重慶崛起反映中國新一輪國際化並非單靠沿海出口,內陸城市憑藉創新、交通與制度紅利開拓新格局,重慶既代表中國「西進歐亞」陸上戰略,也象徵「內生國際化」新模式,從製造走向智能、從封閉走向聯通的轉型,或為未來中國經濟縮影 - 「真正的國際化不在地理邊界,卻於開放思維。」

美國AI落地成疑        股價回調注意風險

近日華爾街巨頭在港投峰會指出科技企業估值過高之風險,納指旋即出現少幅回調 ; 與中國相比,市場對美國AI技術落地仍然存疑,許多科企仍停留於AI技術開發端,包括Nvidia設計晶片、台積電生產晶片,以及提供AI計算雲平台如Amazon,但利用AI技術獲利的企業尚未出現,包括因ChatGPT名聲大噪的OpenAI至今仍未錄得盈利。

儘管目前美國企業盈利上升,大多源於資本支出(CAPEX)計算方式,由於建立資料中心成本為按年份攤銷,故相關成本在本年度只佔小部分而已,甚至因資料中心仍處於建造階段而不計入成本,但購買的GPU已立即為Nvidia提供利潤,這便可解釋為何大型科技企業如META、ORCL等錄得龐大利潤之際,卻不斷舉債以填補其負現金流。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2025年10月8日過去一周收益跌幅1.53%,年初至今回報為7.84%(已扣除2%管理費用),成立至今累計升幅達1069.44%,平均年化回報為8.95%。目前市場波動較大,本周模擬盤組合維持不變。

聲明  : 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

作者所屬東驥旗下基金及客戶組合則持有Nvidia、台積電及META,並有可能出售上述公司的股份。

各位讀者可與本公司客戶服務部聯絡及了解東驥基金模擬組合的詳情 ,請瀏覽本公司網址:www.pegasus.com.hk或致電 : 2232-5800。

 
2025-11-05
2025-10-28
2025-10-14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電話 : (852) 2598 4000
客戶熱線 : (852) 2232 5800
傳真 : (852) 2598 4416
電郵 : fund@pegasus.com.hk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持牌法團證監會CE編號 AAI 473
保險業監管局持牌保險中介人牌照號碼 FB 1074
註冊強積金中介人號碼 IC 000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