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1
適逢上週佛誕長假期,筆者前往深圳前海、南沙、中山、珠海及澳門等了解大灣區發展情況,除參觀個別機構外,更與領導及相關人員見面,從中窺視大灣區未來發展及定位,港人及香港企業如何參與這項大計劃 ?
首站參觀深圳前海「深圳經濟特區已建立40周年展覽」,從「先行、先試、先行示範」,現時深圳無論在GDP、科技及各項社會發展等均勝過香港,令筆者非常驚訝,唯有金融國際化比不上香港。
目前香港10所大學均於大灣區設立分校,將來大灣區及港澳融合起來,必然有助發揮官產學研效果及效率,展覽會最後兩張圖片竟然寫上:「有力有效應對中美貿易磨擦、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足見中美磨擦已不斷升級至展覽會,並提醒到場國內外人此乃鐵一般事實,深圳必須帶頭立即應對。
從過去特朗普年代延展至拜登主政,美國不斷加深和擴濶圍堵中國,拜登亦曾擔任兩屆副總統,故於人事、各項細節安排及執行等均俱鉅細無遺地進行,可謂無孔不入、無所不用其極 ! 雖然中國多次強調不欲當「全球第一」,但中美博弈早已不能逆轉,更愈演愈烈 ! 香港金融市場及經濟首當其衝 !
最鮮明事件乃上周於日本舉行的美日印等14國領導人出席「印度 - 太平洋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s For Prosperity),美國原要求於廣島G7峰會後發表與中國脫鈎之聲明,後因盟友反對而改為去風險化,只要求各國對中國作出風險管理。
無論脫鈎或去風險化等字眼,筆者認為其意義相同,美國更明確、更直接、更強硬地表述其意圖,其他國家則有所保留,但結果、方向和行動等皆如出一轍 ; 這協議最終目的為減少依賴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地位與角色,須知中國乃全球最大貿易國及出口國,早已雄據供應鏈最重要位置,可見去中國化乃此協議最終目標 !
除中國入口連續下跌10個月外,近期環球政經大幅影響中國出口業,難怪4月份出口貨值連續12個月倒退,亞洲區出口貨值下跌13.3%,尤以馬來西亞跌幅最厲害,下跌26.4%,此源於美國對中國出口貨品徵收關稅,並認為中國不再屬於新興市場,其他亞洲國家則免稅,導致眾多中國企業大舉遷往東南亞設廠,此為首階段去中國化。
在歐美地區中,尤以美國跌幅最大,下跌19.9% ; 鑒於德國連續兩季錄得經濟負增長,已確定進入技術性熊市,倘若未來美國真的出現經濟衰退或放緩,需求必定更疲弱,中國經濟增長只能依靠內需及基建等。 相信次階段不僅在全球供應鏈中進一步去中國化,同時限制G7認為較敏感或中國超越其技術之供應鏈,並欲尋找別國替代。
另一方面,且看近期港交所股價走勢,不但股市不斷反覆地下跌,低成交量屢見不鮮,從4月至今共有8隻IPO上市,其中7隻跌破招股價,首季規模最大的白酒股IPO亦不能倖免,整體股市卻回暖需時,因此近期不少外資銀行(尤其是投資銀行)收縮其中國部門,造成外資「易走、難留」惡劣形勢。
現時不少外資持有大量新經濟股,面對中美角力不斷升級,外資不斷全數或大部份減持,筆者早前曾在本欄指出中國散戶亦以QDII投資納指對沖中國科技股,同時對沖人民幣下跌風險,預料相關股份沽售壓力仍大。
多月來恒指在20000點附近爭持,現時向下推進,各界紛紛預測跌幅多少 ? 內地早前為穩定中港股市而推出中特估主題,投資者亦欣然接受,既不受外資因中美博弈升級等而撤資或套利影響,許多中特估亦屬於增長穩定、高派息率、低估值和風險較低等類別,故吸引長期投資者,但必須留意殘股仍可以繼續下跌。
近期不少新經濟股陸續公佈業績,一般較預期理想,卻成為外資大股東趁好消息出售持貨,證明大戶對中國復常之機虎視眈眈,新經濟股亦各自面對眾多問題,各位不妨參考下列子 :
中美博奕持續纏繞,除非中美宏觀因素有所改變,如美國6月份加息後暫停加息、美匯回軟、美國中小型銀行問題獲得解決及中國經濟有機會繼續復甦等 ; 中國政府亦為應對這些挑戰推出相關政策,如中國減稅支持先進企業及民營企業,中央及地方政府發債支持和增加投資等刺激經濟,可惜市場在熊市下不太理會這些利好消息。
近期美匯從今年低位100.8反彈至104.516,非常接近高位105.8,並拖累人民幣回落,日圓兌美元則從141回升至139.7,反映日本股市備受日特估及畢菲特影響,吸引資金流入日股和支撐日圓貶值。
現時中國處理通脹、共同富裕、糧食及供應鏈等問題較佳,紓緩貧富懸殊問題亦優於別國,相信其他國家通脹在去中國化後必定上升,民怨隨之亦步亦趨 ! 除非科技發展協助提升中長期效益,若否,全球勢必面臨更嚴峻挑戰 !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今年5月30日一周下跌1.27%,年初至今表現為-4.06%,成立至今累計升幅達770.51%,平均年化回報為8.59%。
芯片公司英偉達(NVDA)在過去一周可謂吸引全球投資者目光,人工智能芯片强勁需求帶動其業績大超預期,英偉達更上調來季業績指引,近一周其股價大漲三成,芯片股升幅協助模擬組合内摩根美國科技基金上升5.86%。此外,組合内另類資產如對冲基金英仕曼AHL多元化期貨基金及多隻加密貨幣ETF均錄得上漲。
畢竟中港股市持續低迷,組合内港股ETF及A股基金一周内普遍下跌3~4%,能源及資源類基金同樣表現令人失望,貝萊德世界能源基金及天然資源增長入息基金分別下跌4.46%和3.92%。
目前中美股市各自面對不同問題,美股方面,隨著6月來臨,AI盛宴或因聯儲局「扮鷹」而按下暫停鍵。以勞動力和通脹數據而論,6月聯儲局較大機會繼續加息。納指估值偏高及經濟前景黯淡使得目前美股處在尷尬位置,繼續上升空間不大,反而下跌機會可不小。
中國方面,經濟復甦緩慢導致市場情緒萎靡。需求不足及天氣炎熱推動原油及天然氣價格再次下跌。本欄認為今年整體宏觀環境優於去年,因此恒指不太可能下跌至去年低位(14597點)。近兩個交易日港股均呈V形走勢,若能守住18000點,或有機會反彈。本周模擬組合作出下列調整 :
“聲明 : 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 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
作者所屬東驥旗下基金及客戶組合則持有港交所、美團、阿里巴巴、比亞迪及騰訊,並有可能出售上述公司的股份。”
各位讀者可與本公司客戶服務部聯絡及了解東驥基金模擬組合的詳情 ,請瀏覽本公司網址:www.pegasus.com.hk或致電 : 22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