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中國經濟方向:如何打好「慢牛」根基

當亞洲多地股市相繼創歷史新高,日本日經指數重返榮光、印度與台灣股市屢創頂點之際,中國市場卻仍在築底。投資者不免問:中國何時能走出陰霾?事實上,一場「慢牛」已在醞釀——不同於爆發式的「蠻牛」,這是一個以政策穩、產業升級與信心重建為基礎的長線牛市。

然而,這場慢牛能否成真,除了內部改革與結構調整,亦必須面對外部挑戰,包括美國政策轉向、地緣衝突及特朗普回歸後的全球秩序重塑。這些都可能意外地成為中國再出發的契機。

美國政策的雙刃劍:壓力與動力並存

美國在科技與金融層面對中國持續設限——晶片禁令、投資審查及供應鏈「去中國化」。短期內這些政策無疑為中國經濟及資本市場帶來壓力,但長遠而言卻迫使中國企業加速自主創新、降低對外依賴,從而孕育出「內生式增長」。

另一方面,美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亦影響全球資金流向。若美國降息周期啟動,美元回軟,資金自然會尋求估值較低的新興市場,A股與港股便有望受惠。中國市場過去兩年估值已處歷史底部,若結合政策寬鬆與外資回流,正是慢牛的基礎期。

港股與A股:雙軌並進的價值重估

A股代表內需經濟與產業升級,港股則是外資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過去港股受美息高企、地緣不穩及內地信心不足拖累,但現時估值極具吸引力——不少中資龍頭股市盈率僅為海外同業的一半。

若中國經濟穩中向上、人民幣匯率企穩、外資重新配置亞洲資產,港股將有條件重拾國際投資者信任。中長期來看,「南向資金」與內地企業回港上市,將逐步強化香港的資本市場地位,使其與A股形成「雙引擎」——前者連接國際,後者支撐內需,兩者共建中國慢牛的雙軌動力。

戰爭陰影下的戰略時機:危中見機

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延續多年,全球能源、糧食及供應鏈格局持續重整。特朗普若重新入主白宮,他一貫主張「美國優先」、反對無止境的海外軍事投入,或將尋求快速了結戰事,把戰略焦點重新拉回亞洲。

這對中國反而是潛在利好。當美國內部分裂、外交重心轉移,中國可專注於經濟修復與科技突破,在地緣競爭降溫下獲得更大戰略喘息空間。換言之,戰爭未止,但對中國而言正是「蓄力」的時機——既可穩定能源進口,又可在全球供應鏈再平衡中重塑優勢。

特朗普回歸與中國契機:逆境中重塑信心

特朗普的政策風格一向「非傳統」。他的回歸雖增加全球不確定性,但同時暴露美國內部矛盾——財政赤字高企、債務上限頻觸、政治極化加劇。這些問題削弱了美元的長期信譽,也讓全球投資者重新評估美國資產的風險。

對中國而言,這或是重建信心的黃金時刻。只要政策保持連貫、營商環境穩定、改革方向清晰,就能吸引長期資金重新關注中國市場。更重要的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在這個時期擔當資金樞紐與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角色,為中國「慢牛」提供國際資金支撐。

AI與數據:中國實力的長線優勢

在AI與數據時代,中國的最大優勢是「應用與數據規模」。作為世界工廠與最大消費市場,中國每天產生的工業與生活數據,為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提供龐大樣本。美國雖擁有頂尖模型與資本,但中國在應用層面、成本控制及產業落地方面更具競爭力。

未來五年,中國的AI發展將不只是「模仿美國」,而是聚焦於製造業智能化、醫療、交通、教育及金融等實際場景。AI真正的價值在於提效與創新—這正是中國的長項。當AI應用深入企業生產、民生服務與公共治理,中國經濟的質量與效率將同步提升,支撐慢牛的內在動能。

投資啟示:從「信心修復」到「價值重估」

短期而言,市場或仍受地緣與外部政策影響,但中長線機會已逐步清晰。中國經濟若能穩定增長3%至5%,企業盈利持續改善,資金結構由短炒轉為長投,慢牛將水到渠成。投資方向上,可關注三大主題:

  1. 科技創新與AI應用—包括晶片、雲端運算、數據服務及工業智能化;
  2. 內需與消費升級—醫療、教育、旅遊、體育等民生板塊;
  3. 高息防守資產—如電訊、公用、金融股等穩定派息企業。

投資者宜以「慢」取勝,重視企業基本面與長期現金流,而非追逐短線波動。

減息未必為佳訊   國債收益成隱憂

回顧歷史數據,降息帶來資本流動性上升預期通常為股市帶來短期收益,若聯儲局降息理由為通脹數據達到目標(< 2%)時刺激經濟措施,則必為好消息。倘若高通脹高位(3%)時,為避免經濟衰退而進入降息周期,週年只有2次,分別為2000年底互聯網泡沫及2007年次貸時期,這2次降息主因為非農就業數據不理想,失業率開始上升。

此外,兩次股市頂點均為10年期國債收益率拐點,國債收益持續走低,除可以避開風險和獲取利息收益外,購入國債更可進一步獲得資本升值,令資本續從高估值的股票市場流入國債市場,加速股票市場泡沫破裂。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2025年10月28日過去一周收益0.30%,年初至今回報為9.74%(已扣除2%管理費用),成立至今累計升幅達1077.88%,平均年化回報為9.01%。本周模擬盤組合維持不變。

聲明 : 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

各位讀者可與本公司客戶服務部聯絡及了解東驥基金模擬組合的詳情 ,請瀏覽本公司網址:www.pegasus.com.hk或致電 : 2232-5800。

 
2025-10-28
2025-10-14
2025-09-30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電話 : (852) 2598 4000
客戶熱線 : (852) 2232 5800
傳真 : (852) 2598 4416
電郵 : fund@pegasus.com.hk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持牌法團證監會CE編號 AAI 473
保險業監管局持牌保險中介人牌照號碼 FB 1074
註冊強積金中介人號碼 IC 000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