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中美AI競賽:優劣勢、投資邏輯與全球最新發展

現時兩個超級大國 - 美國與中國在人工智能(AI)領域展開新型態競賽,從基礎模型突破、晶片設計、至實體場景落地等,競爭範圍橫跨科研、產業、軍事、經濟及民生等 ; 究竟中美雙方優劣何在? 投資邏輯又該如何 ? 最近全球對GPU折舊年期及資本開支放緩觀察,投資者如何作出更全面判斷和部署 ?

各位必須先行了解中美在AI和科技發展情況,目前美國優勢包括 :

  1. 科研實力領先全球 : 美國高校吸引全球人才,並與企業持續推動AI算法重大突破 ;
  2. 科技巨頭佔據核心地位 : 如OpenAI、Nvidia、Google等均為全球最關鍵參與者 ;
  3. 創新文化與資本市場互相推動 : 風險投資活動非常活躍 ;
  4. 人才匯聚 : 全球 AI 頂尖人才大量流向美國,但特朗普政策導致美國大學國際新生大減17% !

當然美國劣勢亦不少 :

  1. AI成本與供應鏈壓力上升 : 高端工程師成本極高,晶片代工仍依賴海外,據悉現時美國缺電問題嚴重 ;
  2. 監管碎片化 : 美國議會最新報告指在AI與晶片出口控制方面缺乏統一架構 ;
  3. 缺乏超大型使用場景 : 根本難以複製像中國及亞洲數十億人口般快速迭代優勢。

中國優勢則包括 :

  1. 超大型市場與數據基礎 : 逾10億以上互聯網人口,場景豐富及壯麗 ;
  2. 落地速度快 : AI 在物流、交通、醫療影像、製造等領域加速實踐,尤其於落地後產生海量般數據,推動AI迅速改善 ;
  3. 政策支持力度強,如上海推出約10億人民幣AI補貼。

中國也面對頗多劣勢 :

  1. 高端GPU受歐美等出口限制影響 ;
  2. 科研突破仍需時間累積 ;
  3. 國際生態融合度不足,全球級AI平台仍處於成長階段。

投資邏輯:「由上而下」(宏觀) VS 「由下而上」(微觀)

美國科技宜利用「由上而下(Top-down)」投資模式,其AI發展從科研突破開始,晶片與模型能力逐步從不同層次推進,再滲透至應用領域,即科技源頭驅動為主,故相關風險較大、回報潛力高,屬典型高波幅模式。

中國則利用「由下而上(Bottom-up)」投資模式,其AI發展以場景主導,先行解決各行各業問題,協助提高效率、收入及利潤等,再擴散至更廣範圍,即場景需求推動為主,故相關風險分散、穩健成長,適合多點佈局。附表為中美AI發展及投資部署之比較。

市場十分關注雙方於AI及科技發展情況,美國眾議會報告指AI監管架構必須全面改革,避免碎片化削弱競爭力,AI亦與能源安全、供應鏈穩定度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 中國企業利用海外中介獲取遭禁制之Nvidia晶片,旋即暴露出口控制漏洞,部分評論認為中國在開源模型釋出速度已領先美國。

AI泡沫再估值

近期市場觀察顯示,美國AI行業正從「高速擴張期」進入「折舊消化期」, Nvidia GPU在過去2年成為雲服務平台(如Microsoft、Google、Amazon等)的重要基建之一,但隨著首輪採購完成後,資本開支動能逐漸見頂,多家研究機構指出,主要雲端企業延長GPU折舊年期,藉以提升集群利用率和降低財務壓力,意味著未來12 - 24個月新採購(資本開支)增速可能放緩。

知名投資者Michael Burry亦警告,生成式AI商業化步伐不及預期,行業正從「概念推升」走向「盈利驗證」,大量GPU部署後能否帶來可量化收入,勢將成為AI企業估值能否維持之關鍵,令投資者必須重新審視AI產業鏈,區分真正具有持續收入能力的企業,避免單純押注於硬件採購周期,故投資者宜考慮 :

  1. 配置美國科技龍頭,但必須需關注監管與估值風險 ;
  2. 長線佈局中國AI應用場景,重點觀察「AI + 製造」、「AI + 醫療」等領域 ;
  3. 採取分散策略,同時兼顧上游科技突破與下游產業落地 ;
  4. 密切關注政策與供應鏈風險,包括出口管制與本土算力替代進展 ;
  5. 留意東盟、印度等新興市場在供應鏈替代中國的機會。

我們處於AI時代,試問如何找到單一冠軍 ? 應為兩條跑道上的雙贏者,畢竟美國強於科技原創,中國強於產業落地,投資勝負取決於能否選對跑道,並在兩邊各佔一席位。

重磅數據來臨     市場不再摸黑

自10月底以來,科技巨頭財報信息喜憂參半,2007年因造空房地產而成名的Michael Burry更提交賣空的基金持倉,立即對市場當頭棒喝及引起市場恐慌情緒,令VIX指數上升至24.6水平。

企業為推高盈利數字,唯有把伺服器服務年限從4年延長至6年,與GPU持續高需求之觀點背道而馳,但目前指數回落較多只因股價上漲過快的適度回調而已,市場反而聚焦於即將公佈的政府數據以及Nvidia財報指引等,如CPI、就業、失業等數據不僅對聯儲局利率調控產生至關重要之影響,更可從中窺視美國經濟發展趨勢。

須知長期經濟發展才是股票上漲的重要動力,未知且即將公佈的數據讓部分保守投資者選擇先行獲利了結,加上美國財政部因政府關門而鎖住資金導致的流動性枯竭,這也合理地解釋為何近期股市緩慢下跌 ; 倘若日後公佈的數據顯示高通脹與低就業等困境,讓人們對AI榮景幻想破滅,估計像2000年互聯網泡沫似乎不遠了。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2025年11月19日過去一周收益-2.75%%,年初至今回報為6.55%%(已扣除2%管理費用),成立至今累計升幅達1087.82%,平均年化回報為8.88%。虛擬資產近期急速下跌,比特幣從最高年回報三成,在1個半月下跌至負數,科技股價格回調對短期表現亦帶來一定影響。本周模擬盤組合維持不變。

聲明 :  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

作者所屬東驥旗下基金及客戶組合則持有NvidiaGoogleMicrosoftAmazon,並有可能出售上述公司的股份。

各位讀者可與本公司客戶服務部聯絡及了解東驥基金模擬組合的詳情 ,請瀏覽本公司網址:www.pegasus.com.hk或致電 : 2232-5800

 
2025-11-19
2025-11-18
2025-11-11
2025-11-05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電話 : (852) 2598 4000
客戶熱線 : (852) 2232 5800
傳真 : (852) 2598 4416
電郵 : fund@pegasus.com.hk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持牌法團證監會CE編號 AAI 473
保險業監管局持牌保險中介人牌照號碼 FB 1074
註冊強積金中介人號碼 IC 000 119